花喊春风万里行
——写在2018年新春之际
这是一封发往春天的宣言书。带着毅然决绝而奋不顾身的响箭,向着开满鲜花的广袤大地,向着铺满锦绣的宏阔前景,向着新时代的光明未来。
这样出发。
这个冬天虽然雨雪交替,却让一个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再次得到印证。那就是:冬寒春早。
你好,2018年春天。
冬雪消融、冰河解冻之时,正是春天归来之际。
——花喊春风万里行。
时间因为有了记忆,因而,才凝聚成为了历史。
如你所知,2017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年。
往前推及5年尤其是近3年,亦如此。
彼时,淮南陷入了舆论的漩涡,经济跌入了谷底,形象蒙上了尘灰,信心受到了挫伤。淮南,从未像那时那样,徘徊在十字路口,置身于两难境地,面临着攸关抉择。
然而,他坚强地挺了过来。从灰暗,走向明媚。
回望过往,今天以客观视角审视,“极不平凡”一词作为这几年的评价,显然任何人都无法也不能对此否认。
它给未来预设下一块“起跳板”。
这一天,我们终于等来。那是积累已久能量的迸发,犹如灼热的岩浆冲破地壳的束缚和封堵,终于寻找到突破口。当它喷薄而出之时,一种势不可挡的磅礴能量终于完成聚合。从2012年至2016年,全市经济总量从780亿元增加到960亿元,年均增长6.1%。2017年,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,财政收入超过160亿元。曾经,“中国能源之都”“华东工业粮仓”“安徽工业重镇”,那么抢眼夺目,那么光芒照耀。当它沉寂多年之后,今天,它被重新提及,记忆也被重新激活。这是新时代给予它的底气,赋予它的底色。
它的时代,终究还是来了。
这一次,我们要大声喊出来。涓涓细流,东出桐柏,浩荡千里,归于湖海。名山、大河,孕育出一座名城:淮南,坐落在河谷之上,崛起于光电之源。这座缘煤而兴的城市,和煤有着相同的性格,光明磊落、光芒万丈,崇文尚武、果敢刚强。今天,当它完成政治生态的修复治理,当它完成城市形象的打磨重塑,站在聚光灯下,收获来自四面八方发自肺腑的掌声,体会着信心的重拾,这才是本真的归来。它回来了。它试图找回失去的体面,它奋力想站上曾经所在的高度。这是新时代带给它的魔力,促成它的蝶变。
它会如愿,一切才刚刚开始。
春天,与新时代不约而同、相伴同行。
跨前一步,我们站在春天里。沐浴着春光,体味着春意,品尝着春情。看那春暖花开。
抓一把春风在手,分明感觉到它猎猎向前的冲动。
这是新时代独有的气势。
时间,永远是历史的年轮;节点,也必然为丰碑所镌刻。
1921年7月31日,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,从上海辗转而来的中共代表们,顺利完成中共一大最后几项议程,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!彼时,世界听到了一声惊雷。
1949年10月1日,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,毛泽东同志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。彼时,世界听到了一声惊雷。
1978年12月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,开启改革开放元年,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。彼时,世界听到了一声惊雷。
2017年10月,党的十九大,宣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,迈进新时代,开启新征程,中国人民从此强起来了。彼时,世界听到了一声惊雷。
新时代,新淮南。站在新时代明媚光景里,我们描摹未来,倾听彼此心跳,触摸时代脉动。站在新时代明媚光景里,我们意气风华,跃跃欲试,开始征途跋涉。站在新时代明媚光景里,我们情怀饱满,奔向锦绣前程。我们如此,淮南如此。
新时代,新淮南。站起来,富起来,强起来,计算这张“时间表”,提示着我们需要在重要时间节点上一以贯之接续发力,警醒着我们片刻不可懈怠、须臾不能停滞。计算这张“时间表”,要求我们必须以此为坐标,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目标,到2050年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,淮南富民强市目标达成。我们如此,淮南如此。
新时代,新淮南。掐算这张“时间表”,捧读这份“任务书”,勘验这幅“路线图”,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基本实现现代化、建成社会主义强国,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还有多远?写就这其中的“淮南篇章”,还有多大距离?我们如此,淮南如此。
时间这把尺子,无法丈量心与心的间距,却可以跨越万水千山。当“时间表”的倒计时开始递减,这种抵临目标的紧迫,一定如兵临城下那般急迫。当“任务书”高悬,一页一页翻过,这种责任重比泰山压顶,如肩挑重担远涉。当“路线图”呈现在我们面前,那就是一张“施工图”,需要我们殚精竭虑、夜不能寐,以高强本领和能耐书写新时代、新淮南瑰丽篇章。
思绪回归,重新审视我们所在这个区域经济发展“新版图”。风雷激荡、千帆竞发的区域发展竞争中,每一个节点和板块都有其独有指向。过去5年,安徽经济年均增长9%以上;2017年全省经济总量破2.75万亿元,同比增长8.5%;2017年财政收入4800亿元。进入新时代,安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。综合审视和研判,安徽已经站上新的发展起点,2017年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,步入中等收入行列。淮南作为安徽一员,站在这个标杆前,需要审慎思量。
俯瞰安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,区域内各板块功能定位、实现路径和着力点进一步清晰和明确。统筹推进“一圈一带三区”建设,核心引领、板块联动、多点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雏形初现。发挥合肥都市圈创新引领带动作用,力图将合肥建设成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,提升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能级和地位,增强合肥都市圈的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,放大对省内其他城市产业、人才、科技、金融、服务等领域的外溢效应,打造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,发挥标杆引领作用的战略意图明显呈现。深入推进皖江城市带优化升级;强力推进皖北地区全面振兴,建设淮河经济带,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;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步伐。
审视安徽区域发展布局,淮南在全省区域发展大格局中怎样“左右逢源”?如何“借力打力”?
“要么被大城市的阴影所掩盖,要么和大城市一起光耀。”一大一小两座城市如果距离太近,就会像两块磁铁那样博弈,其结果无非两个:要么抱团,要么排斥。这一形象比喻,在现实中印证在了这样两座城市:合肥和淮南。幸运的是,淮南作出了足以影响前程的选择。2006年10月,省委、省政府作出建设省会经济圈的战略决策。2007年11月,淮南首次提出“融入省会经济圈、推进合淮同城化”的战略构想。时光飞逝,转眼已经10年了。从最初的“省会经济圈”发端起源,历经“合肥经济圈”的发展壮大,到“合肥都市圈”的蝶变升级,圈内城市数量由5家扩展为7家,覆盖区域由淮水之滨走向皖江两岸,经济总量占全省近“半壁江山”,已发展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经济板块。依托合肥都市圈加速合淮同城化,加快合淮工业走廊、新桥空港经济示范区淮南联动发展区建设,打造辐射沿淮、撬动皖北振兴的重要支撑,这已经成为淮南在全省区域板块中的不二选择。在未来的区域发展宏图中,淮南之“碗”,需要更好接住合肥都市圈外溢效应之“水”。
眺望和怀想远古,成群的淮河象徜徉在一望无际茂密原始森林里,数以亿计慵懒的淮南虫在浅海海滩上散漫爬行。地覆天倾,沧海桑田,煤诞生了!从此,淮南和煤有了难解之缘。煤也成为淮南的身份代名词。煤曾经给予淮南荣耀,然而市场经济这只无形之手,却又时常让淮南难堪。能源市场“打一个喷嚏”,淮南经济就要“感冒”。似乎这一切都是煤的错。其实,真的到了该对煤重新认知的时候了。不是煤电产业大了,而是非煤电产业小了。拥煤,不是错;把煤经略更好,才是游刃有余于市场经济的王道。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,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,真正到了“煤电化产业链顶天立地、非煤产业群铺天盖地”之时,也必将迎来淮南经济朝阳向好、结构更趋优化的那一天。
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。
显然,我们手中握着的牌还不止一张,而是四张。打优煤电资源牌,打强数据资源牌,打好科教资源牌,打响文化资源牌。
历史文化的功能在于,它既能揭示我们从哪里来,又能标示我们将向哪里去。历史文化的负载,往往让一座城市声名远传。“环滁皆山也”、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一篇《醉翁亭记》成就了琅琊山。“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”,一首《枫桥夜泊》成就了苏州。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似银河落九天”,一首《望庐山瀑布》成就了庐山。淮南与这些城市相比,毫不逊色,不仅拥有名篇《淮南子》,还拥有名句“橘生淮南”、“八公山下,草木皆兵”。这些不独是时间符号,它还能赋予遐想的无限可能。在这个高度来考量,方能看出历史文化传承的巨大能量。它犹如薪火,绵绵不绝。它犹如灰烬,哪怕即将熄灭,一阵细小微风吹来,都能使之重燃燎原。它最终让一座城市插上翅膀,在历史经纬的时空中展力,始终充满力量,并朝着未来的航向翱翔。
缺失了文化的传承,历史的链条必然断裂。如果认定历史是时间的积淀,那么,文化就是历史的脸谱。想想看,如果没有文化的标示,又如何洞悉遥远而漫长的历史?历史在于挖掘,文化在于传承。这是一座城市生命之树长青且声名远播的奥秘之根本。从这个意义上,今天,我们打响“文化资源牌”,实际上是对淮南历史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定位。无疑,这是一项链接过去和未来的系统工程。挖掘或者传承,都需要有一颗永不磨灭的恒心。
看到差距,是一种眼光。承认差距,则是一种境界。缩短差距,需要奋力追赶。
这个世界,终究还是属于那些勇敢者。
所谓的机遇,所谓的机会,所谓的运气,有时,或许仅仅只是意味着谁先跨出了第一步。所谓的发展速度快、发展质量好,其实并没有多少上天的眷顾,也没有多少资源禀赋的特殊垂青,不过遭受的挫折多一些,经历的艰辛多一些。在历经屡次挫折和失败之后,并没有屈从于现实,从此偃旗息鼓,而是屡败屡战、不甘人后,奋起图强。
因而,才有了一个地区、一座城市的单骑突出、异军突起。别人看见的或许只是一马当先、全线飘红的荣耀,别人看不见的则是背后的不断探索、失败以及汗水和辛劳。
甘于平凡,却不甘于平凡地溃败。
最坏的结果无非失败,那要是万一成功了呢?
发展,不是探囊取物;成功,不是唾手可得。
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对于一个地区、一座城市而言,干部的态度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。因为发展战略既定,对于地方来说,就是如何实现之。
相对于能力来讲,态度有时显得极其重要。
态度,外在表现为面临困难与挑战时的精气神,也就是状态;内在表现为对现实状况的心理认知和本能反应,也就是心态。有什么样的内在心态,就会有什么样的外在状态。状态,只是外在表现形式,根子还在于心态。
主观上愿不愿意谋事、干事,内心有没有那么一种推进发展和干事创业的冲劲、干劲,在困境和矛盾面前是退避三舍还是奋勇向前,都将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。
事业的发展,离不开那些舍生忘死、鞠躬尽瘁的人们;事业的推进,离不开那些夙夜在公、竭尽心力的人们;事业的成功,离不开那些永不言弃、永不言败的人们。
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,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。这是一个地区、一座城市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和事业进步的“葵花宝典”。
春天总会回来,在寒冬之后。
最先穿透云层的,总是那黎明第一缕曙光。
晨光,照耀在新时代锦绣大道。朝阳,铺满迤逦宏阔前程。
花喊春风万里行。
我们在2018年新春出发。(本网评论员)
(责任编辑:丁奥)